文 / 政小四 (本文轉載自 政小四的部落格
  片如其名,即將於本週末在台上映的法國電影《尋愛之路》(Transylvania, 2006),搬演的正是男女主角在羅馬尼亞的德蘭斯瓦尼亞(Transylvania)地區尋找愛所經歷的艱困路途。透過描繪女主角齊娜(Zingarina)與男主角強加洛(Tchangalo)的互動,本片展現出有著不同主體形構的人們,在遭逢創傷性的心靈空洞時,雖有其不同的因應策略,卻有其同般的解決之道。


  確實,每個主體的精神結構都必然有個使自己寂寞到發慌的空洞──拉岡所稱的「物」(Thing)。也因此,人們傾向於遵循佛洛伊德所稱的「快樂原則」,填補該空洞以避免難以忍受的創傷。也許是因為良善的兒時經驗、親子關係與家庭環境,有些人能近乎完滿地填補空洞,以至於活得幸福快樂、心滿意足。
  在片中陪伴齊娜到德蘭斯瓦尼亞尋找其男友麥倫(Milan Agustin)的瑪麗(Marie),出手闊綽,並且在得知麥倫狠心拒絕齊娜後,催促齊娜趕快回法國療傷,便可說是精神結構較為穩定的主體:她總是知道自己有什麼東西、總是知道自己可以回到什麼地方、總是知道有誰還在等她。
  相對於瑪莉的近乎完滿填補空洞、精神結構穩定而幸福快樂,她的好朋友齊娜則始終填不滿心中那無底黑洞,以至於總是受到孤獨的啃噬,總是在找尋愛以填補心中空缺。於是,她幫助麥倫假結婚以取得法國居留權,卻也強烈地愛上了他,然而她那強烈到令人窒息的愛情索求卻促使麥倫寧可逃回羅馬尼亞也不要繼續留在法國賺錢。
  齊娜以為麥倫乃是被遣返,只好為愛走天涯,到羅馬尼亞尋找他。然而尋獲的結果卻是麥倫狠心地說出了他的真心話:他從來不曾愛她。原本滿懷希望的齊娜頓時直面心靈空洞、創傷真實,因而陷入極大的精神痛苦。她不覺得法國有她需要(需要她)的人或物,於是就放瑪莉鳥,開始了自己在德蘭斯瓦尼亞流浪的旅程。
  期間,她若不是有如「無頭的」獸,既「死」而又「不死」地頑強掙扎痛苦狂叫,亦即陷入死亡驅力(death drive)那難以忍受的物-執爽(Thing-jouissance)的永恆騷擾,就是不停地找尋能夠填補心中空洞的替代性對象,例如吉普賽小女孩、小老鼠、小狗等。所幸最後她在與強加洛的互動中產生愛苗,並生下前男友的小孩,而終獲心滿意足的幸福精神狀態。
  不同於瑪莉近乎天真無暇的精神完滿,也有異於齊娜的任憑創傷吞噬自我,男主角強加洛展現出因應心靈空洞的另類策略:他犬儒地輕蔑愛,並且認為只有黃金才最值得追尋,以便否認自己的空虛以及對於愛的需要。舉例而言,當他在車上看到之前在酒吧高談愛情的齊娜如今竟是失魂落魄地與吉普賽小女孩走在一起時,他便趕緊下車朝她譏笑:「這世界真是充滿了愛!」
  然而即使是再怎麼尖酸刻薄、再怎麼輕賤愛的犬儒,也會有真情流露的時候。原本自由自在慣了的強加洛即逐漸愛上齊娜,甚至寧可捨棄自由之身也要接受她與前男友的小孩。
  如此看來,《尋愛之路》乃展現了三種主體與心靈創傷空洞之間的關係:透過良善的早期經驗來近乎完滿地填補之;沒有良善的早期經驗而總是陷入令人發慌的寂寞;藉由犬儒的嘲諷來抵禦創傷的真實界。然而不論是何者,人們要能過的幸福快樂,還是必須要擁有愛(當然,要能過得批判、逾越、脫俗則又是另外一回事)。第一種人在成長過程中已接受很多愛自不待言,真正需要尋找愛的乃是如同齊娜與強加洛一般的紅塵男女。因此,本片相當適合推介給有著類似心靈痼疾的影眾觀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ep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