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chcock
文:聞天祥。聯合晚報 2009.01.03

影癡應該很難抗拒這部電影。

「六個大師的童年」分別描述了佛列茲朗、奧森威爾斯、賈克大地、尚雷諾、希區考克和柏格曼六位赫赫有名的電影大師的童年片段。每段先不指名道姓,末尾才揭露謎底。就像「張愛玲迷」躲在偶像門外翻拾垃圾,以尋找華麗蒼涼的風格來源;對影迷而言,這部電影也像領你去看「作者」形成的頭一道曙光。

例如佛列茲朗小時候從一個純種德奧血統的擁護者,到發現家族秘密,自己最愛的人竟是嘴巴上所反對的異族時,才動搖了他的偏見。從這裡不難理解「大都會」為何塑造了一個憂鬱王子般的男主角,而他打破階級隔閡去擁抱那些異己時,失衡的國家機器才終於有了「心」的滋潤。

從小就愛粉墨登場、莎劇對白朗朗上口的奧森威爾斯,其意志之早熟,也能在他最偉大的作品「大國民」的主人翁身上得見;從他守候病中母親的感人行徑,到後來母親去世對他的打擊,看來導演認為「大國民」裡被迫與親人分離,最終遺言還念念不忘他所失去的童年,其來有自。

能編能導能演的賈克大地,總是在自己的作品扮演不開口說話、卻能讓觀眾喜歡上他的「胡洛先生」,這個看來不合時宜,卻又對比了人們被所追求的現代文明給吞噬的角色,從何而來?在關於他童年的這段小故事裡,我們看到一個不是標準優等生或者說特立獨行的孩子,所感受到的排擠與寂寞。

相較之下,身為印象派畫家雷諾瓦之子的法國導演尚雷諾,算是天之驕子了吧!但是從本片對他童年生活的追註,除了莞爾提及他做為父親模特兒而留的長捲髮,常讓人誤以為是女孩外,一段和中低階層男孩的友誼,以及交換禮物竟害對方被大人當賊的插曲,暗示了平等的不易。這大致也劃分出他與佛列茲朗的不同,相較於佛列茲朗過於天真的階級融合論,尚雷諾在「大幻影」刻意擺入惺惺相惜卻必須對立的德、法軍官,在跨越陣營之餘,卻也有身不由己的喟嘆。

希區考克
這段應該是最容易辨識的,因為他的童年故事也被處理得陰影幢幢,一如其電影風格。此外,這段似乎企圖一次洩漏希老之所以愛用大明星的內在心理,也把他電影當中常見的「窺淫與懲罰」主題(家喻戶曉的「驚魂記」尤其闡釋得淋漓盡致),甚至貪食與肥胖的由來,全數捲進這一小段故事裡。

最後的大軸是柏格曼,小小年紀就極度敏感的男孩,對妹妹誕生後的焦慮與不滿,差點讓他成為殺嬰兇手。其實關於這段童年往事,柏格曼曾確切化為他編劇的「善意的背叛」的一段情節(當然身分對象都改變過了)。

如果說這部電影可視為後輩導演對大師別有懷抱的致敬;讀者應該也能諒解這篇文字不像影評,而更接近他們帶給我的解謎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ep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