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We Leave (10).jpg

★與導演Feo Aladag對話

什麼因素吸引妳編寫這樣備受爭議的題材?
六年前,一連串發生在德國的「榮譽謀殺」案件讓我非常關注。很多傳統家庭中的女性,為了想要脫離家中保守價值觀或宗教的束縛,而遭到殺害。在做相關研究期間,我腦海中不斷浮現一隻向前求援的手,這也成為電影象徵性的中心思想。人們總是錯過許多伸出援手的機會,是什麼讓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產生束縛?而我們又要如何讓彼此的共通點突破藩籬?如果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能突破各種價值觀的隔閡與偏見,秉持互信、互重、接納的信念,或許大家就可以和平共存。

WHEN WE LEAVE_STILL_02_cs.jpg   

可否說明片中土耳其裔德國人的代表性?電影並非土耳其裔德國人的寫照,而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在德國,許多土耳其裔德國人存在著身分認同的問題,遭遇不平等的對待,但當他們到了土耳其時,卻又被視為德國人,在兩個世界都宛如陌生人。電影反映許多真切的問題,不會給任何解答,卻在各種衝突與絕境中,讓觀眾看見一絲希望的可能性。


When We Leave (17).jpg  

可否解釋片中宗教與「榮譽謀殺」的關係?
電影避開了批判伊斯蘭教的眼光,事實上,宗教並非「榮譽謀殺」的唯一因素,「榮譽謀殺」是早在世上有宗教前,就一直存在的古老守舊傳統。根據研究資料統計,全世界已超過5000件「榮譽謀殺」的案例,都是女性遭受殘害,而這些案例很多都不是發生在伊斯蘭國家。


現在社會很多女性受家庭守舊觀念所苦,無法與一般人享有相同的自由與權力,而男人也備受父權體制下的家庭壓力,抑制他們的自由意志,只為了得到家庭的愛戴與尊重,而形成壓抑的性格。如果還要因家庭榮耀殺害親人,這是極度矛盾和殘忍的。行刑的加害者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守舊體制下的受害者,他們經歷了許多痛苦與內心掙扎。在這荒繆的機制下,更能彰顯每個角色的人性面貌。希望這部電影能夠讓觀眾看到世界上存在的問題,也讓這樣的悲劇有終止的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ep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