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MG_8773 bez.jpg

文/黃柏鈞

原本應該是巴黎觀影日誌的這篇心得,仍硬是拖到四個多月後的今天,在有幸得以二度觀賞過後才開始動手。《我不要死》(Essential Killing) 是波蘭大師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 (Jerzy Skolimowski) 睽違18年復出影壇後的第二部作品,即在去年入選威尼斯影展競賽項目時,得到評審團主席昆丁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的青睞,拿下評審團特別獎,也令全才型的獨立界美國男星文森加洛 (Vincent Gallo) 一舉拿下最佳男演員,無疑是名副其實的寶刀未老。

靈感出自導演偶然在波蘭自家附近發現的美國中情局秘密基地,加上美國與中東近年時下的戰爭局勢,造就出《我不要死》這部可說是標榜極微主義的獨特作品。鏡頭隨著三個美國軍人來到荒谷中的洞穴外,一個貌似中東敵方份子的男人正緊張地躲藏在洞穴中,並在直覺反應驅使下殺出他的生路,毫無藏身之處的他,不敵天羅地網的圍捕,觀眾也就此跟隨他展開一場生存至上的歷程。

_MG_7593.jpg

全然不同於史考利莫斯基以對話推動劇情的早期經典,《我不要死》完全是以肢體動作為主體,而他也成功營造出讓觀眾緊跟著主角的緊張氛圍,尤其是在轉移背景後的冰天雪地中,更深刻地令人感到恐懼和孤寂。文森加洛雖然完全不需要開口,在他宛若身歷其境的精湛表現中,反而透過無盡的沉默,更能傳達那份不可言傳的深沉人性,以及人類超越理智和道德規範的最原始的求生意志。

才在本屆高雄電影節映後問答時,恭聽史考利莫斯基對作品中音樂創作的親自說明,台北金馬影展選映的《生命的光音》(Komeda: A Soundtrck for a Life, 2010) ,也透過在他早期作品中影響極深的配樂家庫錫茲多夫柯梅達 (Krzysztof Komada, 1931-1969),令人同時「聽證」非傳統地營造氣氛的特殊聲響。這份深遠的影響直至《我不要死》都十分顯著,由曾效力於華依達作品的帕貝爾米基廷譜寫的配樂,在不規律的刺耳聲中突顯主角無時無刻處於不安的狀態,並以哀淒笛聲烘托出永無休止的蕭瑟寒境,李安的《冰風暴》(The Ice Storm, 1997) 也採用了可見大師們所見略同的吻合手法。

4.jpg

近尾聲時才出現的另一個較主要角色:收留主角的聾啞女,則有趣地找來史考利莫斯基的老搭檔暨多年好友、另一位波蘭大師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的太座艾曼妞賽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 扮演,這份連帶關係使他們的首度合作別具意義,她的角色戲份雖少卻也相當關鍵。史考利莫斯基受訪時曾說,本片達到的成果,就是他最滿意的模式和境界,看來我們可以期待的,是極少對白中蘊含極大情緒張力的史式作品,一如本片沒有政治立場和族群意識的表態,只有最赤裸人類狀態的刻劃和呈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ep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