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5.30 攝影師、導演、藝術家
一個到了80歲還是能用可愛來形容的女人│新浪潮的先聲 │法國影壇最重要的女性創作者│改變影史無法忽略的身影
她總是以睿智溫柔的眼光,挑戰偽善與人性的道德虛假的同時, 卻又呈現一個寬容、瀟灑,對生命充滿熱情的視界。
安妮華達,法國電影導演,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法國人,1928年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1940年為了躲避戰禍到了法國,在巴黎唸書。 21歲就開始在亞維儂藝術節擔任劇場攝影師,並前往古巴、西班牙等地從事紀實攝影。
1954年自編自導第一部劇情長片【短角情事 La Pointe Courte】,故事背景發生在華達生長的法國地中海小港塞特(Sete),由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操刀剪接,獨特的敘事結構及低成本的製片方式,被視為法國新浪潮的先聲。當時華達對電影了解得不多,對攝影器材也一知半解,但她對拍片的狂熱和旺盛的創作力,卻從一開始就令人驚豔。
1961年的【克萊歐的五到七 Cleo de 5 a 7】是華達最廣為稱道的作品,以一種幾近真實的報導方式,追蹤因為害怕罹患癌症而遊走於巴黎街頭的女主角,重新發現自己與發現世界的過程。而後【幸福 Le Bonheur】和【無法無家 Sans Toit Ni Loi】更確立她在世界影壇的地位。
1962年嫁給秋水伊人的導演傑克德米(Jacques Demy),華達與德米是法國影史上最知名的導演夫妻檔,兩人鶼鰈情深,並育有兩子,1990年德米病逝,華達拍了宛如一部動人情書的作品【南特傑克 Jacquot De Nantes】,溫柔凝視丈夫的童年,細數那些她不曾參與的成長經歷。
安妮華達的影片向來蘊含著一股對生命的熱情與關注,有時則帶著實驗的傾向,兼具柔和、瀟灑、卻又大膽探索的特質。她是一位不斷向外開拓的藝術工作者,不斷吸納她所遇到的人事物,將其融匯成一種新的可能性。她不僅是一位影像的製造者、也是一位影像的愛好者。在她影片裡經常出現的風景名信片、牆上的複製畫與照片、街頭壁畫、雕像、圖像式的場景、電視節目片段。報導攝影出身的她,對人物臉部的表情尤其偏好。可以唯美地歌頌景緻,也從不忘記緊緊地貼近時事,也因此能夠在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開拓出一片寬廣的模糊地帶。
在50年的導演生涯中,安妮華達共拍攝了33部作品,包括短片、劇情長片以及紀錄片,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
• 1961 【克萊歐的五到七】 CLEO DE 5 A 7 (Cleo from 5 to 7)
• 1964 【幸福】 LE BONHEUR (Happiness)
• 1985 【無法無家】 SANS TOIT NI LOI (Vagabond)
• 1990 【南特傑克】 JACQUOT DE NANTES (Jacquot)
• 2000 【艾格妮撿風景】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The Gleaners and I)
• Since 2003 錄像裝置作品:【馬鈴薯烏托邦】 video installations: PATATUTOPIA (Venise Art Biennale and Taipei Museum)
• 2009 【沙灘上的安妮】 THE BEACHES OF AG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