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 LESPL.jpg

我呆坐不動,想起心愛的人
家庭是個緊密的概念
我們在心中聚集所有人
想像他們是寧靜的島
電影是我的家
我一直住在其中

艾格妮.娃達

 

文/Ryan 轉錄自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在我心中,它不只是2010年最好的院線電影,甚至也是這十年來,全世界最好的電影。

 如果你問我,《沙灘上的安妮》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首先我會告訴你,我比較偏向將這部電影的中譯名翻成 《艾格妮的海灘》,因為這樣會更容易和《艾格妮撿風景+兩年後》、《電影.娃達.照片》形成一個用語及意義上的對應。艾格妮.娃達(也有人翻成安妮.華 達)被尊為法國新浪潮的老祖母,台灣目前買得到她的《幸福》、《南特傑克》、《德米吾愛》,這三部片皆收錄於「德米與華達的影像愛情世界」五碟裝DVD 慶賀電影百年而拍的《101夜》則擺放在某些傳統出租店最不起眼的角落(DVD由年代發行), 假如你是個用功的觀眾,不妨先試著把這幾部娃達作品、甚至德米的作品租或買來看看,這樣會讓你在觀賞《沙灘上的安妮》時更容易產生共鳴。當然,倘若你從來 不是什麼用功的觀眾,《沙灘上的安妮》仍是一部可獨立觀賞且平易近人的可愛電影,因為娃達在講法國電影史、在講德米、講自己的創作歷程之外,最重要的關注仍是「時間」此一人類共通擁有、變化、失去的普世母題。

 
接下來我要告訴你,「艾格妮.娃達在沙灘上倒退著走路」 這幾個關鍵字。我總覺得自從賈克.德米在1990過世之後,娃達的作品開始有「倒退」的傾向,這裡的「倒退」與藝術成就無關,而是指娃達個人對於創作脈絡 的另一種「思維」。這自然與德米的過世帶給娃達的衝擊有關。似乎德米死後的世界,之於娃達再也不同,德米的死去,讓娃達內在的某些部份,悄悄地隨之而逝。 影像創作對她而言,再也不是去創造新的空間視界,反倒是為了「再現」—— 唯有透過如此方法,才能將自己與處於「他方」的德米連結起來。於是,娃達開始透過影像、錄像、照片、種種平面資料的追蹤、記錄、拼貼與重建,試圖「再現」她腦海中的德米身影、以及與德米相關的所有圍繞著她的生者與逝者、當然也包括她自己,還有電影。
 


娃達在《艾格妮撿風景》裡以「拾穗者」作為切入,這世界大至天空大海小至一沙一塵都是某種「相對定義」之下的拾穗者, 例如她自己就曾沿街撿回一個沒有指針的廢棄鬧鐘當成擺飾置於家中,她認為這樣看不見時間的流逝,反而更好。這樣開闊的思考方式,並不是德米過世之後才出現 的改變,事實上娃達二十多年前安排自己未成年的兒子馬修.德米與珍.寶金在《功夫大師》中來上一段年齡差距極大的戀愛時,早已透露出她創作上感性與批判兼容的一貫態度。
 

agnes-ble.1237396038.jpg

 

必須注意的是,令「後德米時代」的娃達作品美妙無窮的真正關鍵,在於娃達個人對於「景框」概念的重新定義。 景框中的主體為何?背景為何?為什麼這是陪襯?這樣的角度又有什麼樣的意圖?再往外延伸則是,如何將過去的景框與現在的景框交相剪裁、重疊、製造出新的景框?除了平面的、視覺性的景框,運用科技所營造出來的虛擬景框之外,娃達不忘以作者身份跳進去,面對鏡頭製造出「新」的景框,所以她以《南特傑克》的今 (實)昔(重建)交疊再現出記憶與真實以試圖「介入」她永遠來不及參與的德米9-19歲少年時代,記錄體的《德米吾愛》則是為了拼貼屬於她與德米的共同回憶,而她于電影百年之際號召群星共同拼貼起《101夜》終歸是為了向象徵她與德米生命一切的電影致敬……
 
邁入二十一世紀,娃達未再拍攝劇情長片,這十年來她所拍的幾部紀錄片無論題材為何,最終皆指向她自己、她與德米、與電影的過去。《艾格妮撿風景+兩年後》提出「記錄」其實是為 了「重新創造與再現」的美學概念,而由《依蝶莎的熊》、《尤里西斯》與《向古巴人致意》三部前作重新組成的《電影.娃達.照片》亦是如此。娃達重新格式化了紀錄片的創作性格 —— 藉由重新「景框」她所看見的世界、重新拼貼各類媒材「創造」新的意義。  



至於《沙灘上的安妮》,娃達表示拍攝此片源於某日在南法海濱散步時突然冒出來的念頭。不同的沙灘(比利時出生地附近的沙灘、南法諾慕提島〔Noirmoutier Island〕的沙灘、在巴黎住所附近交叉路口搭起臨時沙灘…… 成為她人生一個個線索,她選擇以此切入來記敘自己的朋友、家人、工作,以及人生中種種枝微末節。如果說《南特傑克》與《德米吾愛》是寫給德米的影像情書, 裡頭幾乎沒有娃達自己;那麼《沙灘上的安妮》猶如娃達版本的《剪貼簿》加上《阿瑪珂德》,像是一本天馬行空的回憶錄,娃達過去常常記錄那些使她發問、困窘、著迷的人,而這回在片頭就率隊帶領大夥兒前往比利時出生地附近沙灘,直接以此為舞台、為景框,透過大大小小的鏡子、透過沙灘上透明的或是海裡混濁的 水,直接面對攝影機形成層層多角折射,映照著沙灘上經過的男男女女,也映照出娃達心內的那片風景。

9 - LESPLAGESD'AGNE.jpg


varda2.jpg

 
在這片風景裡,時光以非線性的方式飛躍著、跳動著,娃達穿梭於海灘、老照片、過去的創作、還有種種天馬行空的腦內劇場、意識流之中,如蒼蠅般隨意停駐,回憶自己缺乏牽絆的比利時童年歲,在南法擔任劇場攝影師的青春年華,如何因緣際會成為法國新浪潮的先驅,在古巴、中國與美國的旅行,自己的感情世界及家庭成員,充滿著太多美好苦痛記憶 的老屋庭院……。有時是重建、有時是故地重遊、有時是回顧、有時是神遊,娃達講述著自己與活著的或已死去的著名的或是默默無聞的人們的相遇,免不了提起了 賈克,事實上每位死者都讓她想到賈克,每滴眼淚、每一朵玫瑰秋海棠都是獻給她最珍愛的賈克。


 
沙灘與大海,像是慢慢地吞噬、侵蝕,卻又創造出無限可能。娃達站立在沙灘上,望著寬廣無際的大海,《沙灘上的安妮》猶如移動的景框,鎖定著實體沙灘、到舊照片、影像中的沙灘、再到娃達居住的蒙帕拿斯街口搭建臨時沙灘(其上佈置了一個工作室),它們全都是娃達的沙灘,交疊出娃達八十年來的歲月風貌,那既是娃達的自我對話,也是身處21世紀e化世界的娃達與你和我溝通的方式。它們像是連珠砲般的疑問,也像是個綜合的解答。  



《沙 灘上的安妮》裡娃達的每個動作、每個舉動、甚至每個重建場景與畫面,幾乎都可以拿來當成學術研究般地對號入座辯證,然而我以為真的沒有如此必要。我彷彿著魔般一次又一次重複地觀賞這部美妙的電影,享受那一次又一次重重的一擊,對我來說,它不只是一部單純的自畫像紀錄片,也不僅僅是一部感性動人的私電影,看著一襲黑衫的娃達,那麼突兀地站在一群身著白衫的兒女與孫子之間,平靜地看著他們舞著,那樣的超然,那樣的愛……原來這是娃達的遺書,溫柔地告訴我們, 死亡再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沙灘上一面面的鏡子,透過娃達的自述,折射出娃達的八十年,以及法國電影無限偉大的半世紀,然後,我從中看見了這個世界的真誠與美麗,同時也看見我.自.己。
 
《沙灘上的安妮》即將於二月26日在台上映,在我心中,它不只是2010年最好的院線電影,甚至也是這十年來,全世界最好的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neplex 的頭像
    cineplex

    聯影電影:12.13 給莫妮卡的華爾滋 12.24人約巴黎

    cinep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