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仁愛國小 賴柏宗老師 轉自薄荷草天空

Croc1.jpg     croc2.jpg 

「少年鱷魚幫」改編自德國當代著名作家麥斯范德葛林(Max von der Grun)1977年出版的同名暢銷青少年讀物。
在這部影片裡,一群懷有冒險精神的兒童,組織成「少年鱷魚幫」。不禁讓人想起日本漫畫「20世紀少年」的那群對抗世界的「賢知一派」(源氏一派);或者是科南那群小孩所組織的「少年偵探團」等等,都在為兒童或者是曾經也為兒童的我們,點燃內心的一個冒險的夢、熱血的夢。

片商用少年版「艋舺」來為「少年鱷魚幫」加持,其實是有一點小看這部影片所呈現出來的內容。


_DSF6188.jpg


摒除「少年鱷魚幫」裡這群孩子的熱血冒險元素。在「少年鱷魚幫」裡,我們看見孩子團體裡的認同、合作團結與分歧等問題,還有家庭組織裡的親子關係、家庭暴力問題;以及肢體障礙者家庭的心理負擔與社會適應等議題。「少年鱷魚幫」讓每個觀影者感受到影片所傳遞出的議題與訊息。

在影片當中我們可以看見親子互相信任與依靠。主角漢斯和母親一起生活,母親在超商工作還要準備考試,漢斯陪伴在母親身邊,煮飯、打理家務,無論是去花園採花 布置家裡、餐桌的擺放、為了鼓勵母親所準備的起司蛋糕,或者是遇到超商被打劫之後,帶有點冷靜與祈求母親去參加人生關鍵的考試。我們可以看見單親家庭裡, 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也可以很緊密,雖然面對家庭生活的壓力,但卻也能在生活當中找尋出口。


_MN12411.jpg


從輪椅少年凱伊身上,我們看見肢體障礙者期待被團 體接納的渴望,同時也看見他們所面臨的許多難題。在這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見校園裡一般孩子對於肢體障礙者剛開始的不友善,言語、肢體與態度的不友善,或 許這就是凱伊母親所擔心的一點。但凱伊並不這麼認為,他靠著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群伙伴的態度,甚至爭取認同。

這部影片所呈現的孩子都不是 最完美的,每個人都有一部份的缺陷,卻也因為每一個人的優點而互補。影片裡呈現許多的面向,透過單親家庭、肢體障礙者家庭、暴力家庭、不同種族、有口吃的孩子、性別平等的議題,都讓觀者得到某一部份的認同。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看見一群孩子如何懂得尊重每個人、尊重不同文化、追求正義的態度。


從潛移默化中讓觀看的孩子都重新省視自己生活當中,是不是也能用同樣得態度面對同儕團體。從「少年鱷魚幫」這部影片中,我們看見原來給孩子的影片,並不一定要說教,從事件當中讓孩子自己省思與體悟,從經驗當中學習。


_MN12752.jpg

在這部影片裡面唯一女性角色瑪麗亞躺在床上看的是另一部德國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的小說,在台灣書名叫做「浪潮」,同樣也是小說改編,改編自美國作家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筆名Morton Rhue)的小說《浪潮》(The Wave,1981),相信有看過的人絕對會對於這部片探討青少年團體的電影印象深刻。

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少年鱷魚幫」電影中由Jacob Matschenz飾演關鍵角色的丹尼斯Dennis,在「惡魔教室」中也叫做丹尼斯Dennis,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要呼應這兩部片的關連性。

同樣是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惡魔教室」強調同儕間追求認同,卻在認同中迷失自我。而「少年鱷魚幫」卻在同儕中發現—儘管每個人都不同,卻可在團體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如果說,「惡魔教室」是給與青少年與教師的生命思考與沈重的思維辯證;那麼「少年鱷魚幫」是給予每個青少年孩子力量,透過緊湊的劇情包裝,無論你的生活、家庭背景,只要願意肯定自己,那麼也將創造精彩人生。

「少年鱷魚幫」將在2011年推出第三集,雖然不曉得有沒有機會看到台灣片商引進後面兩集,但也期許我們自己創造更多屬於我們孩子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ep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