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火行者。

《綠光》所描寫的東西,都需要靠觀眾去看、去聽,所謂的看,是看細節看到角色的表情變化,所謂的聽,是聽心聲聽到角色的喜怒哀樂。若你不願去了解,就得不到《綠光》想要傳達給你的東西,反之,則可以感受到侯麥之所以為大師的原因。

《綠光》目前在台灣似乎是沒有發行DVD。這部片子有超過20年的歷史了,聯影又將讓它重上大螢幕(長春戲院限定),火行者對於這種在電影教科書上看得到的里程碑式電影,通常是敬而遠之(因為怕消化不良咽到),但沒看過大導演侯麥〔Eric Rohmer〕的作品,似乎就枉過了此生,所以無論如何,還是推自己出門去了《綠光》的試片。

 

火行者的背景和電影八竿子打不著,對於電影史說真的也沒什麼去研究,法國的新浪潮,只是個遙遠的名詞,無法在此和大家談很「學術」的話題,其實向來也不喜歡用太嚴肅的方式把好電影介紹給大家,所以還是老樣子,試著輕鬆聊聊《綠光》吧!

 

寫經典電影有一點很討厭的就是,它幾乎已經被專家分析完了,我們這些旁門左道的凡人再來寫什麼好像都沒意義,比如說《綠光》已經被定義為「描寫"期待"最偉大的電影」。像這類的資訊網路上隨便搜尋都有,所以火行者也不談這些制式的東西了,就直接來說說自己對《綠光》的感受吧。

 

《綠光》這部片子,說的是一位個性比較內向的女子黛芬,她剛失戀,在朋友和旅行的過程當中,的一些心情和轉變。這部片子幾乎沒有什麼劇情存在,我們的注意力全都在這個「人」身上,看她和朋友的對談,看她被慫恿去旅行之後和一些新認識的人的相處、交流,看她的不自在...以及渴望。

 

這是一部很「談話性」的電影,像火行者先前介紹過《逆向思考的藝術》〔The Art of Negative Thinking〕 或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都是類似的型式,在談話當中,觀眾可以去了解這個角色的想法,她喜歡與討厭的事物,慢慢地,去體會她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所以在這樣的電影當中,你看不見愛得死去活來的催淚橋段,反而很像是你生活中的一個朋友,你和她聊天,你帶她去認識你的朋友,聽她和你的朋友聊天,這樣子的感覺。

 

所以看《綠光》會不會覺得悶,就看你是不是能去「聽別人聊天」以及「從別人的聊天內容去了解別人」。《綠光》所描寫的東西,都需要靠觀眾去看、去聽,所謂的看,是看細節看到角色的表情變化,所謂的聽,是聽心聲聽到角色的喜怒哀樂。若你不願去了解,就得不到《綠光》想要傳達給你的東西,反之,則可以感受到侯麥之所以為大師的原因。

 

《綠光》似乎比較適合會看藝文小說的人,雖然看電影和看小說是很不一樣的,但火行者是覺得,看《綠光》的感覺比較像是在讀小說的心情。

 

《綠光》很真實,真實到你會懷疑導演是否就把那些演員都安排在餐桌上之後,給他們一個大方向就讓他們自己去聊天。然而,在一大堆的聊天聲中,麥侯又精確地掌握到他想要傳達的意念、他想要觀眾了解的部份,看似沒有結構的電影,背後其實有著很精心策劃的結構在,有點...無招勝有招的感覺。這一切,盡在言中。

 

只是不知道是福相試片室的關係,還是因為電影太舊了,好幾個地方的音效,刺耳到讓火行者有點難過,是比較美中不足之處。

 

總之,《綠光》真的很經典也很有代表性,但可想而知絕對不是大眾的電影,看商業電影的人不要輕舉妄動,先確定一下自己是否承受的起大師的考驗。

 

觀影最低需求

□ 能看經典電影
□ 能看藝文電影
□ 能靜下來聽演員們的談話足足二個小時


火行分說  滿分10


真實感 10
心境傳達 9
商業性 1
故事結構 8
導演功力 9

轉錄自火行者的電影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ep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