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anche (16).jpg

破報  文/但唐謨

「復仇」是個非常有趣的戲劇元素。某個人受到了某種屈辱,於是決定展開反擊行動。而復仇電影,總是精心描繪復仇者的計畫和他的心理過程。奧地利電影《維也納復仇》雖然也有著如此情緒激昂的主題,卻以冷冽的風格,透視著人類深邃的心理世界。

電影的開始,一個有著樹木倒影的沈靜湖面,突然之間掉進一顆石頭,掀起了一陣漣漪,彷彿在暗示某種生命的巨變。故事的人物和空間,可以區分成兩組。 人物方面,第一組是一對求子不得的夫妻,丈夫是個警察,家裡有個空蕩蕩的育嬰房;另一組是一對在同一家妓院工作的戀人,女的是個烏克蘭的非法移民,在妓院賣身,男的是個做粗工的工人,剛剛出獄。在妓院的工作當中,他們的愛情必須隱藏起來。這兩對男女的社會階級地位完全不同,但是卻因為某個意外,造成了彼此 的心理交集。

在故事的前一大段,導演花了很多細節描寫這對妓院工作男女的愛情。男主角其實並不帥,他的前額禿了,留著小鬍子,身材也不是很優,帶給人的第一個印象,並不是大情聖。但是在敘述當中,這對戀人做愛,坐在床上談自己的夢想,以及工作的困境。在平靜的描述當中,我們對這對戀人產生了好感,也漸漸感覺到這對戀人共患難的真摯情感,即使男主角後來決定去犯罪,我們似乎也可以接受。然後,發生了一場生命中偶發的意外,改變了這兩對男女。

這部片的前段花了四十五分鐘在鋪陳這兩對男女的生活,才出現第一個大轉折。前段的空間是在街道、妓院、餐廳、公寓等比較都市性的地方。而意外發生之 後,這兩對男女都退到了沈寂的鄉間。空間的變化也暗示著心理的變化。故事的後半段,其實就是復仇的過程,不過復仇者和仇家真正面對面的時間非常非常少。本片特別之處,就是導演處理復仇的方式。在後半段的描述中,男主角(復仇者)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鋸木頭,再把木頭劈成柴木,這個在平靜中潛藏暴力動作不斷地重複著。顯然導演捨棄了那種憤怒外放的復仇情緒,而注重在復仇者的心理。導演在故事的敘述以及人物的關係上,利用平行、交錯、連結、對應,在一個平靜無波的鄉間,掀起了一陣心理的大漣漪。

這部片沒有音樂,故事結束在沈靜的鄉間。彷彿在對應片頭那個湖中的漣漪,因為平靜中掀起的漣漪,終究還是會消退的;而復仇到底有沒有完成,已經不再重要了。我個人覺得導演對於這位復仇者的心理描述,有點類似哈姆雷特,兩者都是一個平凡、有點懦弱的男人(男主角被他的老闆批評太「軟弱」),突然出現了生命中的巨變,於是被迫做出抉擇……片中的男主角也會有猶疑、憤怒、失落、困惑,不知所措,感情用事。然而這些人性的弱點,都讓這個復仇角色更有深度。不過這部片畢竟和《哈姆雷特》不同,並不是一個復仇悲劇,而是一段被復仇意念激盪出來的生命歷程。


原文出處:http://pots.tw/node/23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nep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