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奧古斯特 (Bille August) 在1948年11月9日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年輕時赴瑞典學習攝影,深受瑞典知名導演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 影響。自瑞典返回丹麥後,進入丹麥電影學院學習並拍攝電視短片。1978年首次以北歐精煉的電影風格,完成導演處女作《在我的生活之中》,也因為作品深刻剖析社會中冷眼看待現實的狀態,讓他被譽為繼伯格曼之後,北歐影壇最受矚目的新銳導演。
奧古斯特也傳承北歐電影關於青少年議題的特殊風格,先後拍攝《兒童之城》與《青春歲月》,並在1988年以代表作《比利小英雄》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亦於隔年再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肯定,緊接著在1991年又以自己導演、伯格曼編劇的《善意的背叛》再度獲頒金棕櫚獎。1992年並開始拍攝由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的《金色豪門》,以及1998年版的悲慘世界《孤星淚》。除了導演之外,他同時也是才華洋溢的攝影師,與柏格曼長期合作。
文學作品改編是奧古斯特慣常的拍攝主題,他將丹麥傳奇女性畫家瑪莉柯羅耶 (Marie Krøyer) 的故事搬上大銀幕,背景是二十世紀初期的丹麥,當時女權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不過女性尚不被視為獨立個體,她們的需求也不被重視。在奧古斯特眼中,瑪莉柯羅耶夾雜在母親、人妻及藝術家等身份,飽受不幸婚姻帶來的壓抑與折磨,卻仍不放棄追求真愛的渴望,並期許自己成為堅強獨立的個體,可謂走在時代尖端的女性,令他深深著迷,也成為他拍攝本片的動機。
作品年表
1978年《在我的生活之中》Honeymoon (Honning mane)
1983年《兒童之城》Zappa
1984年《巴斯特的世界》The World of Buster (Busters verden)
1984年《青春歲月》Twist and Shout (Tro, håb og kærlighed)
1987年《比利小英雄》Pelle the Conqueror (Pelle erobreren)
1992年《善意的背叛》The Best Intentions (Den goda viljan)
1993年《金色豪門》The House of the Spirits
1996年《耶路撒冷》Jerusalem
1997年《雪地疑雲之石破天驚》Smilla's Sense of Snow
1998年《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2001年《馬丁之歌》A Song for Martin (En sång för Martin)
2004年《無人查收》Return to Sender
2007年《再見曼德拉》Goodbye Bafana
2012年《柯羅耶夫人的情人》Marie Krøyer
2013年《里斯本夜車》Night Train to Lisbon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