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八又幾分之幾的影思
這是部關於小男孩追逐成長中的自我與認同的故事,帶著幾抹幽默的筆觸,營造出小男孩觀看這世界時所抱持的純真眼光。細膩刻劃出他成長時的心理轉變與生活關係的互動。
故事是描述一個單親家庭,母親以開雜貨店為生,姐姐小愛(Elka)在工作之餘還不時要照顧活蹦亂跳的弟弟史蒂芬(Stefek),並研讀義語渴望攀升更高層的工作。史蒂芬是個六歲大的男孩,腦袋中成日都裝著古靈精怪的想法。有時姐弟倆會在路旁玩起設計命運之神的遊戲,看是否可以改變物或人的命運。某日他與姐姐在月台上,看到一位中年男子,史蒂芬一口咬定他是當年離家出走的父親,有趣的是他從未見過父親一面,但小愛卻不以為然,這陌生人的出現開始佔據史蒂芬的心間,他透過自己設計的命運來與「父親」接觸,直到一天男子因為意外錯過火車而留在小鎮上,史蒂芬更百般設計希望「父親」能到雜貨店中與母親見面,但人算不如天算,史蒂芬與老天爺展開一場命運的追逐遊戲,期盼「父親」的回家。
片中「命運之神」的象徵是受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十誡》(Dekalog)中對命運之神角色塑造的影響,在這系列片裡幾乎都可看到一位陌生男子的身影穿梭其中,他冷眼旁觀劇中人的行為舉動,雖然沒有任何對白與複雜的表演,卻牽引出角色自我矛盾掙扎的一面,並逐步的觀看角色心理的轉折變化。而在《追火車日記》中導演將此意念設計為史蒂芬童稚天真的生活小遊戲,他相信靠著安排設計可以改變本來的命運,以一點小利可以買通命運之神來改變命運,雖然片末乍看來是人們仍難逃上天命運的安排,不管史蒂芬如何精密的安排,要阻止父親離開小鎮並與母親見面,父親仍是不斷脫離安排的軌道,但這背後的重點是在於他努力不懈的與命運角力,他所追尋的父親其實也就是他追逐成長時的一份自我認同。
他常常仿傚著訓鴿的老人,要籠中的鴿子聽自己的號令來飛翔但總是失敗,這「學習」、「模仿」與「飛翔」的意念其實就體現出他經歷成場的軌跡,但在這步入青春時光的唯一遺憾就是缺席的父親,孩童要通過一連串與父親間的拉扯或衝擊的關係來進行自我內在的社會化歷程(如:伊底帕斯情結),這一缺頁的環節是史蒂芬無法從母親與姐姐身上所尋獲的,所以他常常不甘寂寞跟個姐姐的男友,甚至是鄰居的男友,從中便可看出他渴望追求的父親形象。另外,還可看到史蒂芬面對性的啟蒙,他與鄰居大姊、母親、小愛及她男友一起出遊時,他們來到溪邊做日光浴,一場戲是捕捉他在溪邊幫體態豐腴(著比基妮泳裝)的鄰居大姊抓小腿上的水蛭,然後當眾人躺下來做日光浴時,史蒂芬幾乎是躺在鄰居大姊的胸部上,展現出他對異性的好奇與逐步的性啟蒙,也表徵出他邁向青春的成長軌跡。
最後,史蒂芬真正在成長路途中得到轉折的點,是他終於成功的讓鴿子聽自己彈指的號令,鴿子的飛翔也指涉他將面對往後更遼闊的未來,而他正逐漸從中學習自我掌控。片中也捕捉父親為前景看著背景在飛翔的鴿子,做出巧妙的呼應:史蒂芬的青春未來(天空、飛翔)與自我成長的認同的建立(父親)。另一改變是史蒂芬經常趁火車駛過月台時,將兩隻玩具兵放在鐵軌上,以此來測驗玩具兵是否禁的起火車疾馳過去的衝擊,片末一幕當他無法及時立起玩具兵的那刻,他自己挺身而出來阻擋可能載有父親的火車,這意象的轉移由「虛」的玩具兵變成「真實」的自我,這幾個意象架構整合出史蒂芬對成長好奇的摸索,到追尋並正視自我成長的轉變,而父親的歸回正補足了他在這成長階級的缺乏。
影片沒有過於嚴肅的題旨詮釋,以孩童的觀點出發捕捉生活中的許多末微細節,試著凝結日常生活中的感動與人們互動下的心靈關係,在諸多波蘭電影前輩的軌跡下,安卓導演自有一套對人性與生活互動間的細膩詮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